我国拥有超5300万家中小微企业,是全球中小微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7年,其中存活10年以上的不到2%。普惠金融具有典型的长尾效应,具有小额、分散的特征。普惠金融客户大多经营规模较小、能力偏弱,还款来源不稳定,抵押担保仍是目前最主要的风险缓释手段,也有长尾客户金融需求多样化与服务成本高的天然矛盾。
2013年,发展普惠金融正式成为我国国家战略,开始探索构建激励相容的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成型,带动中小微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大幅提升,推动我国普惠金融达到全球领先水平。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普惠金融大文章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工作方向,各项政策加速出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小微企业贷款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4.69%,前三季度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42%,较2023年下降0.35个百分点。
我国金融机构持续打造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模式,破解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风险与利率的“不可能三角”。从具体发展模式上看,大型银行通常采取全国规模化推进模式,充分发挥网点和员工数量优势,近年来逐步呈现出效率高、质量高、风险低的特点。有的银行专门成立了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制定普惠金融战略发展规划,在各个层级设立普惠金融经营管理机构。一些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则采取区域市场聚焦模式,依托对特定地域、特定目标群体的服务实现利润。一些具有数字优势的新型商业银行基于海量移动支付客户基础与交易记录信息,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差异化服务。越来越多的大中型银行将原本下设在零售业务部或公司金融部的普惠金融二级部门提升至一级部门,建立专业的部门、团队和管理体系,制定符合普惠金融需要的信贷管理政策,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
我国金融机构深度挖掘数字技术潜力,打造数字普惠金融的中国样本。随着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不断成熟,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以低廉的成本收集信息并触达用户,单一个人客户的科技运维成本下降到传统银行的十分之一,同时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信用风险管理成本,从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增长。同时压降成本、提高盈利,实质性地改变小微企业贷款的规模、成本、风险函数关系,也推动普惠金融由最初的政策驱动和监管导向逐步升级至商业可持续模式。
从发展趋势看,我国还有条件在普惠金融取得突出进展的基础上,继续从政策体系完善、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体系,发挥激励约束作用,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探索普惠金融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交叉融合,充分挖掘数据潜力,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体系。明确大中小金融机构的不同定位,引导各类银行机构坚守定位、良性竞争。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巴曙松)网上配资炒股安全吗